向東看,高質量發展大潮涌動。安慶如何搶灘、登陸、追趕,從“南通經驗”中,我們能找到答案
2020年,南通GDP達10036.3億元,成為江蘇省第四座突破萬億GDP的城市,僅次于蘇州、南京、無錫。今年上半年,南通半年GDP達5483.17億元,超過了同屬萬億俱樂部的合肥、泉州、濟南,成為領跑5000億元梯隊的“黑馬”。
回望南通的發展歷程,從默默無聞的江蘇東南部小城,到晉級“萬億俱樂部”、走在發展前沿的標桿,與他們多年來持續創優營商環境,厚植高質量發展沃土密不可分。近年來,南通市上下協同推進,以便利化、市場化和法治化為重點,著力破解人民群眾的“煩惱”、企業生產的“掣肘”、服務環節的“梗阻”,致力于打造“近悅遠來”的一流營商環境。“行政審批一枚印章管到底”“一個領域一支隊伍管執法”獲國務院督查激勵,成為首批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
日前,記者走進南通市尋找優化營商環境的“硬舉措”“金點子”。
恒力(南通)紡織新材料產業園 許叢軍 攝
壓減投資興業“時間成本”
今年3月底,南通京源環保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京源睿谷生態科技城項目實現“兩天辦五證、拿地即開工”。該項目從土地摘牌至正式開工僅用時一天半,順利實現“成交即交地、交地即發證、發證即開工”,創造了南通項目審批新紀錄。截至目前,該市已有9個項目實現“兩天辦五證、拿地即開工。”
“拿地即開工”是南通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道路上邁出的堅實腳步。2016年,南通創造了當時全省工程建設項目審批13個工作日的紀錄。此后,南通市行政審批局不斷改革創新,力求在“13天”基礎上“更上一層樓”。
今年,《南通市工程建設項目實施告知承諾制工作意見(試行)》《南通市一般社會投資項目“拿地即開工”審批服務實施辦法(試行)》等文件先后出臺,為“拿地即開工”全面推行建立工作機制,配置專屬審批流程、審批時限和事項表單,項目從拿地到開工由13天壓縮到2天。
“平臺開放包容、企業守信踐諾、政府快審嚴管”是南通“拿地即開工”最大特色。在招商階段和土地掛牌階段,意向投資企業做出自愿承擔風險承諾,即可提請容缺預審申請,政府相關項目審批部門迅速展開容缺審查和代辦幫辦服務,形成從立項至施工許可階段所有事項的預審意見。意向投資企業摘牌獲得土地使用權后,政府相關部門即為其迅速轉換正式許可。
“同時,我們還以告知承諾的方式,將質量報監和安全措施查驗等前置條件,改為施工許可的后置環節,施工許可一經正式批準,審批系統即通知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啟動監管工作。”南通市行政審批局工程許可處處長翟懷海介紹說。
近年來,南通市行政審批局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以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為抓手,狠抓平臺建設,強化制度創新,全力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提速增效。目前已全面實現從立項到具備首次產權登記條件的政府投資項目、一般社會投資項目和小型社會投資項目審批時間分別控制在80、60、40個工作日內。
南通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穩步邁入“快車道”,引得企業項目紛紛側目,城市“好感度”持續提升,這是該市大刀闊斧地進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一個縮影。
自2001年起,南通市啟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先后經歷了物理整合、流程再造等“陣痛”階段,于2015年成立全國首家地級市行政審批局,將市場準入、投資建設兩大領域中原來由15個部門行使的53個大項115個小項行政審批事項劃轉審批局,探索“一枚印章管審批”。
以提升企業開辦便利度為目標,南通市行政審批局在大廳、銀行網點等地設立企業開辦“一站式”服務專區,提供企業開辦涉及的6項職能集成服務,并推動企業開辦線上“全鏈通”辦理,全程電子化率達到98%;創新住所登記制度改革,聯合公安、自規局構建住所標準地址庫,企業提交承諾、系統自動辨別。
此外,南通市還開展了電子證照應用試點,實現電子營業執照跨地區、跨部門、跨領域應用,全省首個實現分公司跨省登記“紙質材料免提交”,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實現即辦即取。得益于各部門共同努力,去年南通市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14.15萬戶,同比增長17.10%,企業開辦指標在全省營商環境考評中位列第一。近年來,南通市推動業務流程再造,合力化繁為簡、打通梗阻,刷新出一個個“南通速度”,最大限度壓減在南通投資興業的“時間成本”。
創優服務提升市場主體獲得感
大部分投標過程中,在南通市行政審批局不見面開標室里,只有兩三名工作人員進行操作。散布在廣東、上海、江蘇等地的投標人在各自單位通過“不見面”開標系統參與投標開標,解密所有投標文件過程耗時不超過15分鐘。隨著評標結果的及時公布,投標人便能輕松完成投標工作。
聚焦傳統招標中存在的交易程序冗長、投標成本高、工作效率低、監管難以聯動等“堵點”、“痛點”,以“惠企、便民、降費、提效”為目標,以“互聯網+公共資源交易”為實施路徑,早在2017年,南通市在全國首創“不見面開標”模式,并在全國復制推廣。
“投標人不用到現場來,更加省事省力省心;評標專家從全市、甚至全省的專家庫里隨機選擇,更加公平規范。這吸引了更多的外地企業來南通投資。”南通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工程交易科負責人陳洪軍告訴記者。
據介紹,該市自主開發的“鴻雁不見面開標系統”已實現PC端和移動端應用,去年“不見面”交易率達77.82%,政府采購電子化交易率達到97.8%。
南通市的公共資源交易也同樣經歷了從平臺融合到業務融合、數據融合的過程,F在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覆蓋建設工程招投標、政府采購、國有產權交易等業務,縱向貫通省、市、縣;“不見面”交易模式入選國務院數字政府建設案例,目前已在全國180多個地區推廣。在全國首家開發建設的直開式投標保證金電子保函服務平臺,實現了電子保函從申請、開具、傳輸、管理、運用到退還(索賠)6大環節全流程電子化辦理,降低企業交易成本。自去年4月上線以來電子保函擔保金額已突破121億元,服務企業6640家,服務次數6萬余次。
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前移”“下沉”政府服務,南通市還從去年開始推進“一件事一次辦”改革。圍繞法人“全生命周期”、項目“全流程建設”和個人“全生命周期”,以企業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為突破點,推出了工傷認定、二手房交易、人才落戶、新生兒出生等“一件事”,并選取55件高頻“一件事”編制、發布了服務標準。通過流程再造、系統重建,申請材料精減50%以上,辦理時限壓縮60%以上;材料通過網上申報、審核、認定、送達,企業群眾跑動次數減少70%以上。
此外,各相關單位還制定出“全城通辦”和一次辦、馬上辦、網上辦事項清單,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讓市場主體享受更為便捷的優質服務,提升市場主體獲得感;覆蓋全市的四級代辦服務體系,為大到項目報建、小到繳納水電費等事項,提供代辦幫辦服務,提升企業群眾滿意度;在全省率先開展省級以上開發園區全鏈賦權,賦予開發園區市級權限432項,縣級權限209項,實現“區內事區內辦”,為園區企業提供了極大便利。
打造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品牌
營商環境是生產力,也是競爭力。“優化營商環境是一項系統工程,南通的做法是樹立系統思維,把握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通過小切口解決大問題。”南通市發改委法規處處長張朋月表示。
如何樹立系統思維?南通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打造“近悅遠來”的一流營商環境,相關部門將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作為一項重大改革任務。貫徹落實國家、省關于優化營商環境政策舉措的同時,結合南通特色,構建“1+N”政策文件體系,形成了以《關于持續優化環境實施意見》為導向,以年度工作要點為基礎,以部門行動方案為支撐的政策落實體系。同時,全市在提升交通能級、強化人才引進、打造生態宜居環境等方面協同發力,為市場主體發展構建一流軟實力。
推進工作方面,南通市建立市級優化營商環境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32家單位上下聯動、左右協同,形成齊抓共管、協同推進的工作合力。組織精干力量成立綜合協調、監測監控、投訴處置和綜合考評四個專項工作組,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和專題協調會議。
而說到南通市善用“小切口”,就不得不提該市設立的“企業家日”。
南通是民營經濟大市,民營經濟占全市GDP的半壁江山。為了更好地營造親商安商扶商和崇尚創業、鼓勵創造、尊重創新的良好發展環境,2016年,南通市將每年的5月23日確定為“南通企業家日”,在全國率先形成了尊重、理解、支持企業家發展成長的制度性安排。
聚焦企業“最需要”,南通市在“企業家日”開展系列活動,以“政企面對面”座談會的形式,讓企業不再“冷暖自知”,也讓政府能夠更加精準地推出“一攬子”政策機制,為企業“雪中送炭”。
“通過設立‘南通企業家日’,推動全社會都來尊重企業家、支持企業家的發展,激勵企業家們能更積極地創新創業。”張朋月說。
此外,南通市構建“大數據+指揮中心+綜合執法隊伍”三級貫通的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揮體系,在指揮中心開辟行政問效“營商環境”專區,對超出審批環節、時限的事項進行預警提醒,實行營商環境問題投訴、處置、回應、問責閉環管理,實現對營商環境重點指標全周期、全天候、全方位實時監測。
企業要想發展壯大,順利獲得信貸至關重要,這也反映著一座城市營商環境的好壞和投資吸引力的大小。
近年來,南通市持續優化金融服務,不斷拓寬融資渠道,大力推進普惠金融。該市連續5年出臺《銀行業考評辦法》,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高效服務南通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去年綜合金融服務平臺注冊5.3萬家企業,上線56家金融機構290余項金融產品,為1萬余家企業成功授信超800億元;市級七項財政金融產品增信資金池累計放款350億元,涉及5000多家企業;政務中心開設助貸服務窗口,企業“首貸、續貸、轉貸”提供“菜單式”服務,實現信貸服務“一窗通辦”……
企業有呼,政府必應。近年來,南通市按照“政府服務國際化、行政行為法制化、機關效能高效化”的要求,全力打造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品牌,將服務著力點從開辦、注銷“兩頭”聚焦到生產經營“中間”環節。“我們依托張謇企業家學院,計劃用5年時間對全市1萬家規上企業負責人開展系統化免費培訓,安排機關干部講政策解難題、邀請行業專家講形勢講趨勢,為企業營造更好的發展環境。”張朋月表示。
“從零開始到現在發展成為年銷售額達40億元的全球知名罐箱制造企業,我們見證了南通市營商環境的不斷優化改善,看到了各級政府滿滿的誠意。最大的感受是,在南通做企業舒心、放心、安心。”中集安瑞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管理部經理袁建說。
對標南通,安慶如何“軟硬兼施”提升發展潛力
將視線拉回同樣為江畔城市的安慶,我們與南通在區位和交通優勢等“硬件”環境上無法作比,但打造優良的營商環境,提升城市“軟實力”應是“分內事”,考驗著一座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決心和潛力。
近年來,我市持續推進創優“四最”營商環境,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企業開辦實現“一日辦結”和“零成本”,工程建設審批初步實現75天辦結,優于全國120天、全省90天的目標要求。比如推進“一網通辦”,政務服務事項全程網辦率超95%以上;實現“只進一扇門”,54個市直單位2145個事項全部進駐政務服務大廳(分廳)辦理,實現100%“一窗受理”;政務服務事項全部實現“最多跑一次”。比如去年共幫助企業享受政策資金2.1342億元,累計新增減稅降費24.40億元,幫助企業降低經營成本。比如今年5月,我市印發《安慶市創優營商環境提升行動方案(2021版)》,從持續優化“一網通辦”服務能力,提供全程免費代辦服務到完善“多測合一”工作機制,規范中介行為……方案分別圍繞企業開辦、工程建設項目報建等19個營商環境重點領域,逐一制訂具體行動方案,滿滿干貨。
……
看到成績的同時,與先發地區相比,我們的差距也是明顯的。
比如南通市實行的拿地即開工、不見面開標等改革進展都走在全國前列,我們有沒有類似的創新舉措,以提升城市吸引力?比如南通市設立“企業家日”、對營商環境重點指標實時監測、連續5年出臺《銀行業考評辦法》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助力企業發展,我們有沒有這樣的貼心動作,讓企業更有歸屬感?
南通百年節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汪海波是安慶桐城人,他在南通經商多年,早已舉家遷居南通。近年來,他深切感受到南通營商環境“精雕細琢”的力度,享受著南通優良營商環境帶來的發展紅利。與此同時,他也時刻關注著家鄉安慶營商環境的變化。“南通是一座包容性很大的城市,對外來投資企業非常貼心,整個城市無論是干事創業的環境,還是企業職工的生活環境都‘照顧’得非常好。”汪海波說,優化營商環境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廣,需要各級各部門齊抓共管、同頻共振、形成合力,持續不斷的創新改革和細致入微的貼心服務都需要體制機制的完善和平臺建設的融通作為基礎。
南通不僅構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優化營商環境政策體系,還形成了完備的政策落實體系,建立起聯席會議制度,在信息化平臺建設上也是大膽嘗試。而我市部分營商環境指標改善仍需加大投入,政務服務數據共享仍存在部門壁壘……
業內人士認為,不論是將營商環境的“基礎指標”完成好,還是敢于、善于探索創新,對標南通等先發地區,反映出的是我市優化營商壞境意識還需進一步提升。
“政府部門優化營商環境,除了要關注一網通辦、部門事項辦理承諾、流程優化等具體‘事務’,更應樹立全員人人都是營商環境的意識,持續提升窗口部門的‘店小二’‘保姆式’‘媽媽式’服務水平,創造愛商親商重商的氛圍,讓廣大企業家有更多歸屬感和榮譽感。”安慶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徐俊杰表示,“提升營商環境意識就是形成主動服務、企業至上、排憂解難、攻堅克難的意識。從本質上來說,就是要體現政府服務角色而非傳統行政管理角色。”
徐俊杰建議,各地應建立機制及時了解企業面臨的問題或提出的建議,且有明確的反饋制度和通道,“在這個方面,我覺得迎江區正在做的政企‘早茶會’很好。利用這個平臺,主要領導、部門負責人及企業老板有更多交流機會,有些事情不一定適合以正式開會的方式去談,換個輕松的形式反而能了解企業的真實想法。”
種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營商環境“優”無止境。我們應有“差一米就是零”的意識,以刀刃向內的勇氣和自我革命的決心,把深化“放管服”改革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著力解決企業、群眾辦事的痛點、堵點、難點,打造更優營商環境。
汪海波希望,家鄉安慶能趁著高質量“雙招雙引”的東風,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在內搭好平臺,在外聯好老鄉,促進安慶經濟更快更好發展。
(全媒體記者 白萍)